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但落实这一重要部署的切入点在哪里?近日,记者采访了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原省长王晓东,他认为,基础设施建设应成为“先行者”。要把加快农村传统基础设施“补短板、强弱项”作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任务;抓住发展新型农村基础设施的难得机遇,让两者协同见效,激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强劲动能。
>>> 将完善传统基建作为首要任务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最朴实的语言,既反映了当年农村对改善基础设施的强烈愿望,又生动诠释了基础设施对国计民生基础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在王晓东看来,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初步形成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全覆盖网络,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目前新的发展阶段对农村基础设施数量、质量、规模、种类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新要求、高需求,就要有新的思路和布局。”
湖北是农业大省、鱼米之乡,国内重要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王晓东在湖北工作十余年,对制约农业发展的症结有深刻认识。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就是农村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我国公共资源主要向城市倾斜的“二元体制”导致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建设滞后,已然成为阻碍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
据王晓东介绍,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少基础设施老旧和缺失,对农业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不足;二是保障不完善,各类基础设施互通不畅、互动不好,存在“断链”现象;三是由于农村地区地形复杂、人口密度低、搭建成本高等问题限制了网络基础设施等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对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新手段适应性差,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四是布局不平衡,城乡间通达性较弱,商贸物流二元分离,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覆盖、获取和使用程度存在巨大鸿沟,严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体系的形成。
“没有基础设施现代化就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王晓东认为,目前首要任务即是聚焦重点地区、关键领域、薄弱环节“补短板、强弱项”。
他建议,一要对照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这一目标完善功能,完善农村水、电、路、气、通讯、物流等方面基础设施,解决基础设施“缺位”“断链”“瓶颈”等问题。二要对照民生需求加大力度,比如改善农房建设质量,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处理和污水治理,实施河湖水综合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等。三要对照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这一标准提升效能。加快推进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高效管理、融合发展,发挥整体效益,形成产业布局合理、城乡互补、协调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 别让农村作为“新基建”的“局外人”
在注重完善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王晓东特别提醒,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加快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不让农村只作为“新基建”的“局外人”。
在他看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而言是一个历史性机遇,在这过程中,农村不应一味地等待观望,而应将其作为构建农业农村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的重要抓手,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他建议要着力抓好四方面工作:
首先在布局方面,王晓东指出,“新基建”不是地方政府彰显政绩、比拼能力的“度量标”,也不是短期内能够激活乡村要素、实现乡村振兴的“特效药”。因此,在布局项目时要坚持规划先行、系统谋划,注重把握农村实际情况,结合农村现实需求,克服功利化、短期化倾向。应该考虑地区差异,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予产业需求,形成与实际高度结合的定制化、高水平的“新基建”方案,既要防止为畏难情绪、等待观望;又要防止一哄而上,浪费资源。
在建设方面,要积极引导“新基建”向农村延伸下沉。要注重标准化,提高城乡建设标准的一致性和兼容性;注重智能化,做到不落后于城市、不落后于时代,并能够做到可提档升级;注重配套化,预留好与传统基础设施衔接的“接口”和“端点”,确保新型基础设施和传统基础设施之间实现资源共享、空间共用、互联互通。
在改造传统方面,一是注重传统基础设施改造的整体性,将“水、电、路、气、讯、网”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升级与“新基建”对接的茬口;二是在传统基础设施中融入“新基建”的科技要素,提高农村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三是用“新基建”技术手段对农村现有传统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
要重视对数字化人才的培养。要加强宣传,让农民认知“新基建”,参与“新基建”,受益“新基建”;加强培训。政府提供“新基建”使用的相关培训,协同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等定期指派技术人员深入农村进行指导教学,培养其参与“新基建”所需的数字化能力;加强引导。采取多种途径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如设立“新基建”相关岗位,给予补贴,提高待遇,吸引技术性人才,优化劳动力结构。
“其实,传统基础设施与‘新基建’建设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王晓东强调,建设中要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协调性,统筹物质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的协调性,以及城市和乡村基础设施的协同性,“目标是旧新基建并举,协同发力见效”。
>>> 创建多元化融资机制解决资金难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投入大、收益低、周期长、涉及面广的特点,而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阶段和水平决定了难以单靠农民自身和社会力量解决资金问题,面对这一难题,王晓东建议,要创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多元化融资机制。
一方面,发挥政府投资主导作用。王晓东分析说,政府掌握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情况和特点,能根据实际需求作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更好地调配投资在农村地区的分布;同时,政府投资是一种引致投资,能够提升市场信心,拓展资金来源,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可以推动形成以政府投资引导为主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资模式。
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农业投资平台和国企主力作用。他建议,引入农业投资平台或投资公司等作为农村基础设施项目融资建设主体。通过构建或依托市场化的投资运营载体,包括平台企业、投资公司、涉农央企和省级大型国企等,承建或承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重大项目。通过平台将零散项目整体实施并包装为大工程,既可承接政府财政投资和投资基金,又可申请政策性、开发性或商业性信贷资金。
同时,发挥社会资本推动作用。引入公平的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合作建设运营农业农村基础设施项目。鼓励社会资本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社等合作,参与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
此外,还应构建完善的融资保障机制。建立农业基础设施产权市场和交易机制,完善信贷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加强地方债务统筹机制,保障各投资方合理、合法利益,引导资本持续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