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 区块链概念与体系

看过电影《中国合伙人》的都知道,这部电影的编剧是著名投资人徐小平。徐小平以他与俞敏洪、王强三人在新东方的创业故事作为原型而编制了这部电影。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社会中所发生的很多创业故事,仔细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最初始的创业合作伙伴要么是同学关系,要么是有血缘关系,如四川的希望集团刘永好四兄弟,要么是有着多年友情的朋友关系。这种现象也并非中国特有,国际鼎鼎有名的微软也不例外,微软最初就是由比尔盖茨和他的校友加好朋友艾伦一块创办的。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在创业活动中,涉及创业合伙人之间大量的人际互动,而这种人际互动要高效进行,就需要合伙人以过去交往历史所积累的“信任”为基础。“信任”是他们开始合作并能持续合作的最根本原因。


“信任”是人类社会关系互动活动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要素。


一般而言,我们人类的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生产活动,另一类称为社会活动。生产活动创造价值,如农民种田、工人生产产品;而社会活动则定义生产活动所创造价值的所有问题、价值如何分配、价值的交换及记录价值的历史。有序和有效的社会活动是一定要确保这些价值活动每一过程均是可信的,从而能基于社会的共识准则被大家认可,因此“信任”就成为了社会活动的关键。

社会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所有关系、交易关系与历史关系,而这些关系有序、有效进行的关键是“可信”。在传统信任模式下,这种“可信”只有通过两种方式,一种是依赖于对我们所熟悉的人的了解来构建,一种是基于我们对某一机构、组织所构建的第三方平台。由于组织、机构背后仍是由某些具体的人在控制,因此,传统信任模式本质上就是依赖于对人的信任。也这是为什么我们从小就接受伦理道德教育,做人要讲诚信;在儒家思想中,“信”也是其核心的思想内容。显然,如果没有这个基础的社会伦理约束,整个社会就很难运行。
熟人信任仍然是我们当前社会关系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信任模式,我们常常讲的人脉、人缘、“关系营销”等等都是基于该模式。基本上做企业客户市场的销售人员都知道,这种模式是开展所谓2B业务最核心的经营方式。熟人信任的问题是,一是构建成本很高,这种信任是需要通过长期的时间、情感投入才可以换取的;二是范围有限,个人能获得的这种熟人信任,一般不超过100个;三是这种信任,在很多时候是脆弱的,很容易受情绪、外部环境的影响。我们生活中有“熟人信任始,以仇人终”的例子并不鲜见。

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目前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依托第三方构建的“中介信任”,如依托我们国家机器的力量,构建的国家信任;如结婚本来是两个之间的事,但一定要到民政去登记;房产要到房管局去登记,企业上市要到证劵交易所去......第三方信任显然极大地扩展了社会的信任规模,使大规模、大范围的人际互动交往具备了可能,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分工与社会整体运营效率,显著地推动了人类财富的急剧增长。


中介信任仍然存在两个问题,第一是信任的构建成本依然高昂,国家信任我们就不说了。要构建一个具有一定可信度的“中介”品牌,就需要这个中介组织长期、持续的投入与品牌积累,其中发生的任一失信事件,均可导致该品牌信任的坍塌。不知大家还记得不的三聚青胺事件,一次质量事故直接导致该公司倒闭。其二,基于人的第三方信任仍然有很大的局限,其信任风险仍广泛存在,很多人利用品牌信任作恶也屡见不鲜,如有人调研市面上销售的茅台可能90%都是假的。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的制作与传播更为方便,自媒体的广泛应用,使虚假信息、谣言的出现更为普通。即使如BAT这样的大平台,也曾出现各种类型的失信事件,如百度的魏则西医疗事件,阿里的店小二腐败事件。也因为如此,互联网产业界对第三方信任即平台和品牌信任更为依赖。这就是为什么在当今互联网界更容易、更迅速形成寡头经济的原因。当然形成互联网寡头经济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的零边际成本扩张的特征。

2008年比特币的横空出世之所以让这么多人欢呼和振奋,是因为相较我们前面提到的两种信任模式,它通过一种数字货币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模式就叫区块链。目前比特币的流通市值在概在1万亿人民币,最高峰时大概在6万亿左右。相较比特币仅是一个区块链应用,后期出现的新技术新平台,如以太坊、超级账本,则直接将区块链转变成了一种底层技术,在这种底层技术之上,可以创建以此为基础的产业生态。如近几年围绕以态坊为基础的,虚拟币生态的繁荣。


在这个意义,我们给区块链下个定义。区块链是互联网社会构建信任的技术基础设施。因此,我们把它称为“计算可信网”或“计算公证网”。区块链构建信任的模式即为去中介陌生信任。相较传统熟人信任、第三方中介信任,区块链是一种崭新的信任模式,这种模式叫去中介陌生信任。有关区块链概念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区块链这个概念是新技术历史上最烂的一个概念,是最让人模不着头脑的一个概念。这个概念对从事新技术知识普及推广的工作者而言是一场灾难,在区块链的推广中,我们十之八九得到的结果是“没有听懂”,这常常让人有一种极大的挫败感。

“人工智能”这个概念,所有人一听,就知道这个技术是一个什么样的技术,它的应用价值及场景在哪里?“云计算”,大家尽管很多时候搞不清楚“云”究竟是什么,但至少知道这是一种新的信息计算模式。而对区块链,单从这个词中,我们既看不到这个技术究竟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模式,也看不到它的应用指向和场景。区块链的应用场景相对于其它技术而言,不在物理世界的实体领域,而在社会关系领域,又相对抽象,这就使解释区块链变成了一个难题。


百度百科对区块链的定义是:区块链是分布式数据存储、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等计算机技术的新型应用模式。我们很多人看了这个定义,对区块链究竞争是什么仍然不知所云。显然,这个定义出自技术人员之手。这使知道的人看了知道,不知道的人看了仍然不知道。显然这种纯粹的技术定义方式仅能在学术领域这个特定的圈子有一定价值,对区块链概念的普及推广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反而让很多人看了这个定义后,望而却步。即使在对区块链已经有认识和研究的人群中,包括学者、行业领袖、经营人员、技术人员,大家对区块链的理解也千差万别,各类定义是五花八门。我们说,在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指的是不同的读者因为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解读方式,因而形成了不同形象的哈姆莱特。


我想,区块链就正是如此。不同的学术背景,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行业领域,通过对区块链的学习、认知和思考,都会形成不同的区块链理解和定义。当然,这也正体现了区块链的魅力。归纳总结各种千差万别的区块链理解或定义,我们发现,不同的区块链理解往往与当事人的知识背景和所理解的角度相关。每一种理解或定义其实仅仅是代表了区块链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因此,我们就想到提出一种能够系统性地描述区块链的概念与特征的定义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我们把对区块链的定义分成四个维度或四个层次,分别是技术维度、应用维度、社会学维度和哲学维度。这四个维度正好对应了当前社会四类不同人群的解读视角,包括技术人员视觉、经营人员视觉、社会管理者视觉及学者视角。技术人员视觉和经营人员视觉,由于相对从业人员较多而被讨论得相对普遍,另外两个视觉则讨论得相对较少。

从技术维度来看,区块链就是一个分布式、去中心化的共享账本或数据库,它通过分布在全球的多个节点存储同一个统一共识规则进行修改的数据备份,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可信。

从应用维度而言,区块链就是一种依赖机器与算法的新型信任构建模式、技术体系与技术基础设施。在这种新型信任模式下,我们可以重构诸多原来依赖于人的社会活动关系。

从社会学维度而言,区块链就是互联社会的一场共产主义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有可能指向目前已经高度垄断的互联网经济,使互联网创新者重新看到了重构互联网新兴生态的可能。

从哲学维度而言,区块链给出的哲学原理是:机器与算法比人性更可靠。因为区块链构建信息是基于无情绪、无意识的机器和机制、规则公开透明的算法,因而不会受到具有不稳定特征的人的意识、情绪的影响。

无论从哪个维度,都离不开一个词——“信任”,可见“信任”才是区块链这个新技术的核心内涵。